一、百年變局之下的市場環境
1。疫情變局:病毒與疫苗競速賽,全球結構性分化
近期,由于大國關系緊張和監管趨嚴帶來政策風險,金融市場風險偏好大幅下滑,即使前期強勢堅挺的新能源新基建碳中和等熱點概念也受到波及下挫,然而從商品市場來看,金融市場風險偏好的切換可能加劇全球稀缺資源的爭奪,尤其是國內外資源不均衡的相關品種的供應鏈的脆弱性可能推動避險性補庫。
展望中期來看,在海外宏觀收緊和國內調控強化打壓下,考慮到后續拋儲數量預計將視有色市場實際和下游需求情況動態調整,預計8月份有色價格仍以高位寬幅震蕩思路為主,在不出現宏觀系統系風險的前提下,銅鋁為首的有色金屬價格仍具有較強結構性支持,短期銅價上方受阻于73000元一線,若能突破將朝向75000元/噸附近,對鋁價則面對20000元/噸大箱體上沿阻力贊無力突破,短期聚焦銅鋁能否提前明確中長期趨勢向上突破的量能支持,建議相關產業強化生產利潤套保操作,普通機構和投機者可多看少動,注意控制倉位管控風險。
進入三季度、歐美發達經濟體由于強化疫情防控和準備了充足的疫苗供應,目前在全球各國疫苗的接種率中歐美發達國家處于遙遙領先的狀態。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英國超過六成的人口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美國則是一半,歐盟則是四成左右。伴隨著歐美疫苗接種率的提升,原本動輒日增數萬確診病例的歐美國家,近期疫情也紛紛趨穩。但需要注意的是,從確診總數上來看,歐美國家仍是難以被趕上。而在歐美國家新冠疫情趨緩之際,部分亞洲國家的新一輪疫情卻在惡化,導致全球結構性分化。
事實上,受印度地區新一輪變異病毒大流行的外溢因素影響,包括東南亞兩大人口大國印尼和菲律賓在內的亞洲地區疫情自5月中下旬開始反彈。目前亞洲地區正經歷新一輪新冠病毒爆發,而這也勢必也對與東南亞地緣、貿易高度相關的中國造成較大影響。數據顯示,二季度以來全球每日新增確診病例中約4成來自亞洲,該情況固然受到印度疫情數字的影響,但曾經表現良好的東南亞國家,目前的情況也很不樂觀。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國家疫苗接種率普遍較低。目前亞洲到期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提高疫苗覆蓋率,一些地區是疫苗供應有限,另一些地區則是接種疫苗意愿不高,但無論如何,提高疫苗覆蓋率就算不能讓疫情“清零”,也能有效保護弱勢群體降低醫院壓力,但東南亞地區在病毒與疫苗競速中處于落后狀態。
在病毒與疫苗競速賽中,隨著當前全球疫情形勢而變化的經濟預期也呈現分化走勢,即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疫情好轉經濟穩步復蘇,而亞洲為代表的經濟體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創下新高,拖累經濟復蘇。印度在全球疫苗接種中扮演的角色正由施援方被迫轉為受援方,形成對全球疫苗資源的擠兌,有跡象顯示,以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地區這一輪疫情來勢洶洶且尚未看到消退跡象,期間可能帶來新的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給全球防疫進程帶來更為嚴峻挑戰,考慮到印度為首的亞洲地區的人口基數,疫情持續時間越長,產生更多變異病毒、影響現有疫苗效力的可能性就越大。若變異病毒外溢持續,全球走出疫情陰影的時間將延后,同時變異病毒在亞洲地區的新一輪蔓延或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新的結構性分化,對全球產業鏈分工構成沖擊。
2。實體產業:大國博弈矛盾凸顯,中國崛起產業轉型
新冠疫情引爆的全球經濟危機加劇全球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大國關系與治理體系重塑導致的動蕩調整與變革進步勢不可擋。恰逢全世界局勢和思潮變化,海外經濟和政治環境發生異變。在大宗商品領域,一方面是部分相對落后國家借資源和人口優勢崛起,在一些領域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與非洲、南美等地區為首的落后地區,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開始顯現,但隨著資源糾紛和平民主義抬頭,大宗商品產業鏈上游出現供應擾動,其中以南美地區的銅鋅鋰、澳洲地區的鐵礦石、東南亞的鎳礦都出現供應擾動和成本大幅抬升。與此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借技術、金融、應用等體系性優勢,推行“對華脫鉤”和“制造業回流”以圖占據先機,中國的強勢崛起正遭遇歐美等國政治經濟針對性的阻力。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持續面臨五大威脅:資源自給率不足,經濟增速下滑、加工產能過剩、地緣政治對抗、創新技術不足,同時制造業處于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時期。在本輪變局中,中國遭遇貿易與稅務大戰、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與產業洗牌升級轉型的復雜局面,在世界各國開啟新一輪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業軍備競賽的格局下中國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實體行業必須抓資源、去過剩、調結構、穩內需、促創新,加速產業升級節奏,在百年變局尋求突破機遇!中國乃至全球的定價權更多受到海外礦山供應的影響。中國為了滿足自身龐大的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在全球有色等礦產資源的消費量占重高達50%左右,對外依賴然而中國企業在全球有色產業鏈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冶煉、加工環節,過去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冶煉加工產能嚴重過剩,但核心的瓶頸資源缺乏難解決這也導致中國中下游產業被迫要看海外市場的臉色。
從宏觀大環境來看,2021年美聯儲為首的歐美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最寬松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使得順周期資產尤其是大宗工業品的良好環境有所削弱,考慮到南美及南亞等地區疫情防控仍然嚴峻,且全球部分經濟體已因通脹壓力而開啟加息,需警惕實體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及貨幣政策轉向的“灰犀牛”帶來的利空影響擴散,資產價格尤其股市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將進一步加劇。就宏觀政策大環境而言,隨著中美等主要經濟體不約而同加大新能源新基建等創新行業投入,疊加中國有色行業提出2025年提前實現碳拐點的目標,這使得與新能源新新基建及碳拐點碳中和概念高度相關的有色金屬板塊預計將呈現估值由傳統周期性重工業向高估值創新材料板塊靠攏,預計金融市場投資偏好對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板塊較有利。
3。流動性:美聯儲“鷹派信號”,財政刺激“放水不停”
6月份,美聯儲議息會議意外發出的“鷹派信號”,實際上是通過對市場一系列的評估,暗示美聯儲認為隨著美國疫情對經濟的壓制緩和,美國就業會加速恢復,通脹預期隨著經濟供應恢復雖然會短期回落,但長期較高通脹的基礎有了,而美國經濟在就業和通脹等領域的加速恢復,也給了美聯儲討論下一階段寬松政策逐步回歸常態的依據,美聯儲提前給出了加息的的明確預期,但為了平抑市場太過于劇烈的反應,還是提前釋放預期的同時表明對經濟的支持態度。用一句話中總結:美聯儲準備提前行動!
對此的影響來看,美聯儲此舉對貴金屬的黃金顯著構成利空,中期明確可以做空,而有色等大宗工業品寬松政策支持下的利好預期也被提前被削弱,盡管供應彈性顯著小于需求導致的結構性支持仍在,但考慮到中國調控出手的敏感時點,中期表現為整體趨勢轉弱和內部隨著題材分化,“集體大水牛”行情宣告提前結束。
然而二季度提來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宣布“超級放水計劃”:即在2022財年6萬億美元支出計劃,到2031年將總支出增加到8.2萬億美元。若計劃落地,將使美國聯邦持續支出達到自二戰以后的最高水平,同時在未來10年赤字將超過1.3萬億美元。盡管此次拜登政府的預算計劃還需國會通過,但考慮到民主黨控制參眾兩院,因此拜登政府的政策控制力度性是近十年來最高的,尤其他能與議員們就部分基礎設施議程達成一致的話,預計通過可能性更高。若拜登的計劃得以實施,政府在未來10年每年的支出將接近美國經濟總產出的四分之一。它的稅收收入將相當于整個經濟的五分之一。對于可能引發的高通脹,拜登團隊預測消費者價格每年的上漲速度永遠不會超過2.3%,而美聯儲在未來幾年只會從目前的最低水平逐步加息。
那么美國究竟會不會因為經濟過熱而出現罕見的高通脹呢?事實上,歷史上沒有一場金融危機是完全靠印鈔放水來最終解決的,美國超級放水計劃層出不窮的背后,是用向全球狂征“美元鑄幣稅”,以美元信用削弱來換取自身經濟增長動力,這可能引發全球經濟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以商品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迎來新一輪泡沫,更多資金轉而押注全球流動性寬松下多重利好共振中的金屬板塊,市場對通貨再膨脹預期高漲,大宗商品為代表的各類資產強勢,而在新冠疫情威脅下持續放水或最終為新一輪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自拜登上任以來,該國政府對于財政刺激政策的力度就在不斷的加大,距離美國新一屆政府上任的近四個月內,其推出的經濟計劃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總的實施周期超過8年。其中包括美國救援計劃、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高盛預計拜登一攬子計劃將使得美國政府赤字在2021-2028年都是凈增加的狀態,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負擔,并且可能倒逼美聯儲延后加息政策,對大類資產提供寬松流動性窗口期。
據美聯儲數據,目前美國政府債務/GDP的比率已經超過120%,如果上述一攬子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愈發嚴峻,債務風險將會進一步加大。隨著支出的大規模增加,會使得美聯儲不得不購買政府債務,或者購買資產降低利率,兩者都將會使得社會貨幣量的投放增加。據美國商務部估計,美國在2021-2025年的平均利率將在1.6%左右波動,為大宗商品資產構造了整體較為寬松的宏觀環境。
通過觀察美聯儲貨幣政策錨定的核心指標——就業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恢復仍不穩固,貨幣政策不易急轉彎。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近期重申了該行將繼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承諾,他表示,美聯儲仍需看到經濟出現顯著改善,才會撤回政策支持。根據此前公布的美國4月就業數據,雖然失業率幾乎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6%左右,但該項指標容易出現勞動人口退出市場從而指標失真的情況,這在當前疫情狀態下尤為明顯,而另一指標——勞動參與率,則仍遠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表現為非常疲弱的態勢,而近期外媒體披露稱美聯儲計劃討論收緊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資產購買的可能后,5月非農就業數據不及預期,逆轉了此前市場對就業數據將大幅好轉進而可能刺激美聯儲收緊資產購買計劃的預期。這意味著在美國為首的海外實體經濟復蘇并不穩定,盡管隨著歐美疫情得到逐步控制,新一輪財政刺激現金補助刺激效果減弱,零售銷售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回落,通脹憂慮對居民需求增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金融市場最為關注的寬松貨幣政策在短期難轉向,中長期何時出現拐頭信號有待更多討論和數據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