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由中國海關總署主辦的《中國海關》雜志公布了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濱州榜上有名,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在今年公布的榜單中,濱州列第57位,較上年上升21個位次。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濱州對外貿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市對外開放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對外開放,先后把握“兩區一圈”戰略、全球產業轉移等歷史性機遇,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戰略措施,確定了開放型經濟的戰略地位,對外開放不斷向更高層次推進。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家面臨醫治戰爭創傷、反抗西方反華勢力經濟封鎖的形勢下,我市充分利用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和收購農副產品等出口物資。1953年曾收購十萬雙草拖鞋供貨出口;1960年建立畜牧良種繁育場2673畝,出口收購額達到874.44萬元;1976年“文革”結束,經濟逐漸恢復,商品收購額逐年增長,1978年達到2693.7萬元。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市外貿收購供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87年,全市出口收購值達3.64億元;199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出口收購額6.81億元。1997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15億美元,到201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125.6億美元,總額和增幅分列全省第9位和第3位。
我市培植起魏橋創業集團、華紡股份公司、山東亞光集團、西王集團等一批外向型骨干企業集群,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同行業中都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經貿合作關系,進出口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2018年,全市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720余家,過億元的企業達到69家,過1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2家,貿易市場不斷拓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日益緊密,實現進出口貿易204.7億元,同比增長37.1%,占全市總額的25%。企業對東盟、非洲、南美洲市場出口分別增長22.7%、20.5%和32.8%。
開放發展的濱州與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緊密,同時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紡織品的出口比重在1997年占比90%,到2016年下降到35%左右,工業制成品、機電產品和終端產品比重迅速上升。2018年,濱州鋼材制品出口69億元,同比增長11.8%;化學制品出口49.8億元,同比增長24.9%;鋁材制品出口26.2億元,同比增長74.9%;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1.4億元,同比增長7%。
“走出去”戰略成效顯現,利用外資躍上新臺階。我市以勞務輸出、境外資源開發和境外經營公司三個重點為突破口,“走出去”到境外發展,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勞務輸出實現零的突破,境外企業不斷壯大,每年均有3-5家企業在境外設點,逐步構筑起濱州經濟強大的海外軍團。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濱州經濟深度融入世界,全市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越來越顯著。2007年,濱州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首次突破2億美元達到2.52億美元,比五年前增長5倍多,年平均增幅達到56%。2011年,合同外資、實際到賬外資雙雙跨過10億美元,合同外資實現12.07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169.3%,全省排名第五;2018年,全市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4家,實際使用外資13.4億元人民幣。魏橋創業取得了幾內亞22億噸高品質鋁礬土礦采礦權。愉悅家紡在烏克蘭投資建設“中國-烏克蘭亞麻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國際科技產業園區”。西王集團并購世界上最大的運動營養品供應商加拿大Kerr公司。開泰集團成功收購荷蘭愛博特等4家歐洲公司。濱州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