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斷橋鋁門窗內,非仔細觀察不可見,卻是決定門窗隔熱效果和安全的隱形關鍵,它就是尼龍隔熱條,“斷橋”工藝里最重要的結構件。
佛山市南海易樂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下稱“易樂”)做的就是尼龍隔熱條的生意。自2000年創立起,它便只專注于這一品類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國內前20強鋁型材企業中,有18家選用了易樂的產品。
過去三年,雖然上游房地產消費收緊,門窗市場需求量驟減,這家企業卻迎來了新的發展窗口期,年均營收增長率超過35%。全聯房地產商會節能門窗分會、廣東省門窗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建筑門窗尼龍隔熱條細分領域,易樂主要產品市場占有率已超過11%,年銷量排國內前三、廣東省第一。
●何帆燕
22年專注一款產品
尼龍,聚酰胺的俗稱,五大工程塑料之首。尼龍66是其中最主要的牌號,也是世界范圍內產量最大、應用最廣的工程塑料。經過實驗,在PA66中加入25%的玻璃纖維改性而來的復合材料,是最佳的隔熱條的基本材料。這其中的“最佳”,指的是連接強度高、隔熱性能好、耐候性好、與型材匹配度高。
但“最佳”并不易得。
隔熱條是舶來品,中國最早一批隔熱條產品是2000年從德國引進的。斷橋鋁門窗中的“斷橋”工藝里,重要之處就是斷橋鋁之中的隔熱條。彼時,國外的生產技術已非常成熟,但國內才剛剛起步。“易樂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隔熱條研發的企業,從原料到擠出設備,需要靠自己摸索著來研發。”易樂董事長曾強說。
一開始,易樂的產品性能只能達到德國產品一半,擠出效率也很低,一次擠出數量只有幾根。想要實現突破,擺在這家企業面前的難題不少。
例如,加入玻璃纖維后,尼龍的耐熱溫度、與型材匹配度等方面都大幅增強,但如何保持其優秀的力學性能卻成了新的難題。換成大白話就是,它的抗橫拉力是生產中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易樂根據客戶需求反復調試配方,同時在自建的實驗室內每日都開展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每一批次的產品都先過了這一關,才能獲得出廠資格。得益于這種嚴謹的研發態度,易樂產品的力學性能得到了持續提升。
以最常見的一般實腔(I)型產品為例。易樂不僅將工差嚴格控制到正負不超0.05毫米,比頭發絲的直徑還小,更進一步改善了它的耐溫性,讓它在低至-30℃、高至90℃的極端環境下,依然可保持良好的橫向抗拉性能,承受578.5公斤的拉力而不變形、不斷裂,性能達到了國際領先標準。
“我們對生產工藝的創新從未停止,如今,我們的擠出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不僅最高擠出數量可達到250根,隔熱條寬度更從原來的10毫米拓寬到了150毫米,具備了生產復雜多腔體結構件的能力。”曾強說。
產業鏈抱團搶訂單
易樂的產品展廳里,對應鋁門窗型號設計的不同隔熱條產品琳瑯滿目。它們說明這家優秀企業的產品研發和生產能力,也提示:這是個與斷橋鋁門窗共融共生的行業。
在過去,因為隔熱條的投資只占到整窗采購成本的5%不到,大牌房地產商多直接選用國外產品。如今,為抵御“寒氣”,在不犧牲質量的情況下,選擇性價比更優的國產品牌成了房地產商的共同選擇。
得益于易樂多年來對產品性能和研發創新的積累,易樂迎來了新的發展窗口期。2021年,在連續兩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5%的基礎上,易樂的主導產品銷售額首次突破1億元。據廣東省門窗協會的統計數據,在2019—2021年,易樂市場占有率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并從原來的11%擴大到了18%,年產尼龍隔熱條近2億米,可繞地球5圈。
“大家都在講降本增效,把‘進口’改為‘國產替代’,我們只是享受到了這波紅利。”對于這一窗口期,易樂是冷靜而進取的。曾強說,從隔熱條行業的總盤子看,訂單總量下滑是個大趨勢,加上國內多地疫情偶發,易樂在2022年的訂單量也受到了影響,“行業在洗牌,國外品牌訂單下降,部分國內中低端品牌訂單量下滑超過一半。”
所以能實現逆勢突圍的原因,與去年底易樂便已明確的“兩條腿走路”策略有關。
易樂的“一條腿”是練好內功,通過提高效率來降本,通過提高品質來占領市場。正是在這樣的策略指導下,易樂今年在固定資產、設備自動化、信息更新等方面的投資不降反增,較去年增加了30%。
“另一條腿”是與外部共生共存。“外部環境多變,我們不可能獨善其身。”曾強說,從去年開始,易樂與興發鋁材、華建鋁材等下游企業合作,協同他們一起搶訂單。易樂市占率的進一步擴大,正是得益于這種主動抱團。
同時,易樂還與上游供應商合作,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最近,這家企業便圍繞國內一家連續三年獲得銷冠的門窗企業的設計需求,開發了十多套模具,既保證k值(指一個項目能耗的關鍵節點),又保證提高議價空間。
逆勢建新生產基地
“不能等,得倒逼自己。”這是曾強在訪談中不停談到的一句話。他判斷,易樂作為頭部企業,有很大機會可以在這一輪行業洗牌中生存下來,但為了提高成功幾率,不能有絲毫放松。
為此,這家企業正千方百計降本增效,同時,繼續加大創新投入,希望借此進一步提升企業韌性。從數據看,初步成效正在釋放:通過技術創新、設備創新,推行自動化、信息化管理,這家企業的單機設備生產效率提高了1倍,綜合能耗降低了30%。
隔熱條的生產工藝和鋁型材類似,擠出設備一通電就不能停,因為只要停、開一次,所耗電費和原料就要上萬元。同時,在加工過程中,生產每一噸隔熱條,僅電費成本便要占到800—900元。為了進一步省電費,易樂做起了“綠色低碳”新文章:在自家工廠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
曾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光伏項目計劃總投入在600萬元左右,變壓器是1300kWh的,要用到屋頂面積在1萬平方米左右,他自己測算過,3年多就回本。因為電價是有峰值的,白天最貴,1度電的電價要超過1元,但上馬光伏項目之后,不僅可以省下一筆電費,還可以有碳排放收益,“已經找好了合作方,今年底前就可以完成。”曾強說。
事實上,持續的降本增效,讓這家企業在行業競爭中謀得了更大的主動,也為企業的長足發展積蓄起了更大的后勁。
易樂正籌備在南海區內再新設一個生產基地,以形成“1個總部+3個基地(南京、南海、成都)”產業布局。曾強說,南京基地輻射的是華東、華北,成都基地對應的是西南,南海基地則是華南,“隔熱條是斷橋鋁里的重要材料,客戶聚集在南海”。
布局的背后,是易樂逆勢突圍的新謀劃。去年底,這家企業召開了一場戰略研討會,提出五年內銷售要超過5億元,五年內在創業板或北交所實現上市。
觀察眼
抓“時間窗口”
要有緊迫感
疫情“黑天鵝”的出現,不僅考驗企業韌性,更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換成大白話就是,企業應對危機的準備度和適應力到底怎么樣?
過去三年,易樂將大量從“國產替代進口”的中高端訂單收入囊中,實現了逆勢突圍,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戰略儲備。細數易樂過去22年中的多個“首例”,可以看到它在研發創新上的長久鋪墊和決心:國內隔熱條行業中首家全面采用德國萊茵的質量體系認證企業;系獲得國家相關部委生產資質認定的全國首批四家企業之一。
不難判斷,是過去22年對標全球頂尖“選手”、持續提升自身技術和產品質量的選擇,讓它抓住了新的發展機遇。
“疫情后,市場可能會出現新的重大結構性變化,但一定要仔細分析中長期的影響。”這是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觀點。他認為,佛山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速度和對新需求的響應能力很棒,但是要思考的是如何把事情做長、做久。
這正是易樂負責人曾強正在思考的問題,也是這家企業去年明確“兩條腿走路”策略的根本動因。“不能等,得倒逼自己。”這是曾強在訪談中不停講到的一句話。沒有人知道市場打開的“時間窗口”有多長,唯有提高緊迫感,激活“戰時狀態”,強化自身競爭力,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